叠前地震数据处理规程(叠后地震数据)

2024-06-12

高精度地震成像技术

1、地震采集、近地表校正、干扰波的去除、高精度速度分析等技术研究,为地震成像奠定了资料基础。叠前地震数据的规则化技术、叠前成像速度分析与约束建模技术研究及应用(永新、五号桩等多块实际资料)取得了很好效果。

2、地震波透射层析成像是利用地震波对于地质体的透射投影,来重新构成地质体内部地震波速度的分布形态。根据地震波速度与地质体的对应关系,进行岩土的分类和评价。地震波速度和岩体的特性,一般都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致密完整的岩体地震波速度较高,而疏松破碎的岩体地震波速度偏低。

3、可以用于检测地震发生的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遥感是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的,它根据不同物体对波谱产生不同响应的原理,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意思。

4、在本项研究中,为了获得研究区高精度面波层析成像结果,在建立大尺度模型时是按照2°×2°的网度进行,而对于小尺度的精细模型则选用1 °×1 °的网度;所采集信号的周期范围也从8 s扩大到400 s;反演成像时,应用改进后的高精度面波频散反演方法。为了保证反演结果稳定可靠,需要较充足的高质量地震面波资料。

5、为了加强对地震灾害的监测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技术。通过遥感“天空之眼”的全程监测,除了对灾害发生前进行预警,还可准确获取灾区实时影像数据,提供准确灾情信息,为防灾减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指导救援工作。目前,遥感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重大灾害的减灾救灾工作中。

6、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的许多地球物理学家利用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技术研究华北地区壳、幔结构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1989年,刘福田等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及ISC提供的区域地震和远震的P波走时数据,采用层析成像技术重建了中国大陆及其邻区的P波三维速度图像。

地震资料处理流程

图1为三维三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流程。从图中可以看出,波场分离后分为两条主流程进行。一条是纵波处理流程,一条是转换波处理流程。每一条流程又分为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两条子流程。转换波还分为R分量和T分量两组。

偏移成像是提高地震资料横向分辨率的一种处理技术。偏移的目的就是将每种反射要素适当地归位到反射面位置上去。因此,偏移处理又称为再定位处理或偏移归位处理。 根据偏移处理在整个处理流程中的位置可分为叠前偏移、叠前部分偏移、叠后偏移和深度偏移四种类型。

常规处理的几个主要处理流程为预处理、水平叠加处理、叠加偏移处理。预处理 野外记录送到处理站以后,首先要把野外地震记录的格式转换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格式。这是预处理阶段的主要工作,另外,在预处理阶段还要做一些其他基础性的工作。

工作中采用以下工作流程——首先从三维地震资料中抽取过井的二维测线,然后对其进行50~70Hz带通滤波,再对滤波结果求取瞬时频率属性,最后抽取过井点CDP处瞬时频率值与时间交汇得到成果图件,如图5-79。

为了控制每一步的处理质量,还在处理流程中的一些关键工序上强行设置了质量检查点,即上一道工序经检验合格后,才能进入下道工序,这样就能有效地保证每一步的生产质量。地震资料处理流程不是一成不变的。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

地震勘探资料的数字处理是指用计算机对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资料进行以压制干扰,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消除各种地质假象和为岩性解释提取各种物性参数所做的一系列 处理。

这一问题可在自动剩余静校正中解决或直接对同相轴进行光滑处理。 (二)三维偏移归位处理 三维偏移归位处理概述 三维偏移归位是三维资料处理中的核心部分,它集中体现了三维勘探的优点。前述的二维偏移处理,只能使存在于二维(x,z)剖面内的反射同相轴归位,绕射波、回转波等收敛。

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深入探讨了信噪比提升技术,针对随机干扰波,提出了二维多级中值滤波;针对面波,开发了自适应网格滤波器、非线性拉东变换和二维小波变换,以及静校正、叠前去噪、速度分析和多次波压制等处理方法。

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以储油气地层为主要内容的特殊处理。通过特殊处理可以为地层的岩石性质、地层的孔隙发育情况等物理性质以及是否存在油气等提供更多的资料。

本次地震资料处理共获得时间剖面 4 条,剖面总长 3 71km。其中: 主测线 3 条,联络测线 1 条,获得地震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与地震偏移时间剖面各一套。